日前,**統計局公布2022年4月份能源生產情況。數據顯示,相較于上個月,我國電力生產由增轉降,水電、核電、風電出現不同程度放緩,僅太陽能發電仍保持較快增速。在不可抗力因素影響下,新能源裝機等有所波動,但仍在正常范圍內,而作為重要調節手段的儲能卻已經先步入了成本的困局。
?
今年以來,鋰電池原料價格屢次刷新,碳酸鋰價格從去年的5.5萬元/噸一路漲到目前的超50萬元/噸。這一趨勢不僅迫使下游企業相繼上調價格,也讓儲能相關項目的推進遭遇困難,甚至阻礙了正處于“窗口期”的儲能產業正常發展。從寧德時代、南都電源等企業的報表來看,處于上游原材料漲價與下游降本“風暴”中心的儲能企業,正不得不承擔“增收不增利”的壓力。
?
為加速從成本困境中突圍,儲能企業在可預見的漲價形勢下,均已開啟了新一輪擴產潮與“挖礦”潮。如寧德時代于4月先拿下了宜春*大鋰礦的探礦權,后又宣布將在廈門投資130億建設廈門時代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項目;3月,比亞迪以30億元入股上游原料供應商盛新鋰能,4月比亞迪正式宣布45GWh規模的動力電池項目將落戶廣西;國軒高科、華友鈷業等也在加速布局原材料,中創新航、寶豐集團先后有項目信息傳來。
?
毫無疑問,在“瘋漲”的原材料價格影響下,加大“搶礦”力度來擺脫掣肘已成為行業內默認的當下*為有效的途徑。
?
其實,為推動儲能市場健康發展,《“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中也提及了成本、供需失衡等問題,要求通過在各地開展試點示范的方式來加速新型儲能技術朝著多元化發展,并明確了電化學儲能系統成本降低30%以上的目標,力推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形成。
?
與此同時,《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的通知》均將儲能產業的發展與清潔能源深度綁定,明確有“新增風電、光伏項目可選擇15%功率/4小時時長(逐年調整)配置化學儲能”等目標。**政策層面正試圖通過目標定量化來促進儲能行業降本,地方緊隨其后,也給出了儲能補貼標準。如寧夏,明確將給予儲能試點項目0.8 元/kWh 調峰服務補償價格。
?
另專業認為,從長遠發展考慮,技術路線多元化才是解決儲能原材料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加大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等多種儲能技術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研發力度,將有效加快新型儲能整體成本的下降速度。
?
對此,有從業者表示,“儲能產業目前尚處于發展初期,其產品核心成本的下降也應該遵循技術創新驅動成本降低的規律。儲能產品定價權應從目前過度依賴原材料,回歸理性。”
本文轉載自環保在線,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